期刊杂志

门里岁月,门外繁华

紫砂委员会 春风

  门里岁月,门外繁华

沿着古老的大运河一路北行。大运河蜿蜒流 淌至高邮南门段,河面渐宽。一座砖砌的四方古 塔,突兀地矗立在河中央。这是一座始建于唐僖 宗时期的镇国寺塔,围绕着这佛塔的是一座同样 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寺庙——高邮镇国寺。现如今已是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重 要组成部分的镇国寺。远远看去,如同一艘古色 画舫中水榭亭台, 紫烟缭绕,钟声回 转。仿佛在诉说着 千百年来岁月人文 的记忆。沿着用苏州麻 堆砌的台阶拾阶而 下。走过通运门, 来到了南门大街。 红彤彤的灯笼点亮 了低垂的幕色,正 是华灯初上时,这 条质朴的老街已经

门里岁月,门外繁华

没有白日的喧嚣。但仍有几家小吃、茶楼,留住 灯光守候着晚归的街坊和退来的旅客。豆腐奶 奶、春藤玉器、拙存斋、半闲茶庄……在益美酱 园门口驻足。这是一幢青砖灰瓦的清代建筑,两 层小楼。门口的展示牌上清晰的记录着:益美酱 园是高邮挂牌的文保单位。有六十多平方,过去 前店后坊式的经营模式,烟火街巷的经营环境, 方便着周边老百姓的生活需求。

门里岁月,门外繁华

着周边老百姓的生活需求。

信步走进店门,半人高的柜台上摆着几个酱 菜坛子。店堂按照传统的左酱右米(右边湿柜, 左边干柜)的布局。墙上悬挂着“曹宝善”、“ 陆三元”、“王万丰”、“年万顺”等十多块匾 额,叙说着高邮酱园子的陈年往事。店铺的中间 却横着一块大板茶台。铺着茶巾,几本书整齐的 堆彻,二株惠兰娇艳地开着,炉上的一壶茶氤氤 着陈年普洱的香气。一把紫褐色的西施壶放在边 上,壶身素净,拙朴中有浑圆气象,显然经过长 时间的盘玩,应是主人的心爱之物。“一壶清茶品人生,半卷闲书观古今” 。这门里的主 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门里岁月,门外繁华

“您好!请坐!”
正在暗自诧异间,一位俏丽的女子掀开布帘 ,翩翩来到了面前。
“请喝杯茶” 。
于是话题就从“茶”开始。
中国人在很早以前便开始饮食茶叶。据考证 时间大约可推至6000年以前。随着时间的洗礼, 饮茶在中国从单纯的饮食活动演变为复杂的文化 行为。唐宋以来,茶被赋予了更加浓郁的礼学意 蕴,发挥着移风易俗的社会功效,是上至皇室、 官员,下至平民百姓规范社会秩序的重要载体。 在此时,茶早已不是简单的解渴饮品,茶器也不 是单纯地装载之物,融茶及茶器入礼不仅在中原 盛行,还波及海外,甚至对世界的饮食成也形 成了重大影响。通过交流后得知,此间的主人叫张娟。早些 年从事过灯具销售、亮化、绿化工程等等。而这 间益美酱园是她事业转型的一个新起点。以前因为做生意 的需要,渐 渐喜欢上了 茶,也收藏 了很多普洱 茶。而收藏 最多的就是

 

门里岁月,门外繁华

 

宜兴紫砂壶,所以便有了这一室的紫砂壶。

门里岁月,门外繁华

“这把壶是仿古,那把叫石瓢,这款叫西施, 那款叫半月、汉方、德钟……” “这是天青泥、 那是底槽清泥、红棕泥、本山绿泥等等。”
望着几柜子的紫砂壶,张娟逐一介绍,如数 家珍。因为喜欢紫砂壶,她时常往返于高邮和宜 兴之间,并经常受教于顾绍培、毛国强、徐达明 等大师。品茶、赏壶、玩壶慢慢变成她目前生活 的常态。茶喝了,再续上。两个平行的人却 因为这茶和紫砂壶, 从陌生到熟悉。人们 常说:喝的是茶,品 的却是生活。生活催 促着我们走南闯北, 有艰辛,更是充满了 期盼。
一盅清茶,喝到 凉却,茶汤渐淡。听
着主人的讲述。讲述着这些年的跋涉、寻觅、拼 搏和坚守。我想这人生不就如杯中的茶,沉时坦 然,浮时淡然,拿得起也需放得下。
走出益美酱园的门,重回南门大街。看着这 门里的人带着或南或北的乡音与气质经营着自己 的一方天地。门外的街道依然繁华,踩着铺满一 路的古驿站投影灯影,随着三、五的人流,我 慢慢的走,静静的听,细细的品。夜幕下的南门 大街让人牵挂,更让人留恋。鸡鸣驿、琅琊驿、 盂城驿……一路温暖着人心,也点亮了这从南到 北的万家灯火。

门里岁月,门外繁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