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纹饰”中华瓷器最至高无上的图腾——浅议龙图腾爰展与瓷器龙纹饰
中华民族向来以“龙的传人”为美誉,祟尚一切龙的图案。以钴料作为绘画原料在瓷器上绘制龙纹,最早出现在中国元代,青花色调恰到好处地凸显出蛟龙的矫健身姿,展露出龙的阳刚与威猛。
一、龙的诞生
中国龙文化,上下数千年,源远而流长。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以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比如龙凤为图、龙凤呈祥、龙马精神、龙楼凤城、龙眉凤目、龙蟠凤逸、画龙点晴、龙飞凤舞、飞龙在天等等。《辞源》云“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因此,所谓的龙,应该是指传说中的神异动物,特征是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生物。龙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威力无比,变幻万千,无所不能的,它象征着自由、欢腾和完美(图1清青花夔龙纹盘)。

二、龙图腾的阶段性发展
上古时代,是龙图腾的孕育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将蛇、鳄、鱼、猪、马、牛、鹿等诸多动物的超常能力和对雷电、云雾、虹霓、龙卷风等多种天象的畏惧心理,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称之为龙的通天接地、无所不能的神异动物。中华民族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伏羲、女娲都被描绘成龙身人首或者蛇身人首,他们同被称之为中华民族共同拥有的“龙祖”。华夏民族的祖先炎、黄二帝,传说中也是龙的传人,“黄帝龙轩辕氏龙图出河”(《竹书记年》),相传炎帝为其母感应“神龙首”而生,死后化为赤龙。据说炎黄时期就以龙为图腾,龙文化也就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所以中国人一直以“龙的传人”自居。传说中的龙能隐能显,春风时可上九天,秋风时可潜深渊,并能腾云驾雾、兴云下雨。本领强大成为皇权象征,皇帝是天上的真龙下凡,是天子在人间的代言人,因此皇帝又被称为真龙天子,皇宫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两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等传说。在中国,流行“耍龙灯”(“舞龙”“龙灯舞”)等风俗。神话传说中,龙的种类有很多:有鳞者为蛟龙,有翼者为应龙,有角者为虬龙,无角者尔兹为螭龙,未升天者为蟠龙,好水者为晴龙,好火者为火龙,善吼者为鸣龙,好斗者为蜥龙。在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为我们的“时间定位”提供着证据。查海遗址属“前红山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龙形堆塑”位于这个原始村落遗址的中心广场内,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堆塑而成。龙全长近20米,宽近两米,扬首张口,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这条石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时期,先人们就雕刻各种“C”形玉龙、玉猪龙等作为礼器,拜祭天地山川,作为沟通天地神灵信息的工具。商周时期龙文化有了更广泛的传播,在皇帝和贵族所使用的各种精美玉器和青铜器,龙的形象经常出现,并赋予无限想象和神的力量。秦汉以后,皇帝将龙作为固化的帝王的专属象征。至此之后,历代皇帝都以“真龙天子”自封,把龙的形象广泛用在帝王使用的物体上,比如将皇帝的居所称为龙告以外人廷、穿的衣服称为龙袍、皇帝坐的椅称为龙椅、皇帝睡的床称为龙床、皇帝队伍打的旗称为龙旗等。老百姓更是在心理上对龙产生了既尊崇又畏惧的情感,作为神灵供奉,祈求风调雨顺、衣食无忧、安居乐业(图2清青花衔草龙纹盘)。

三、龙形图案作为统治者的专用纹饰在漫长的阶级社会里,皇权独尊的专制统治垄断了龙纹饰的运用。象征帝王专用的龙,采取严格的等级制。帝王龙的制作上,以九龙、五爪龙作为天子的专属象征,不容旁人染指。王侯将相因等级只能使用简龙化纹,比如低于天子的五龙、四爪龙和三爪龙。寻常百姓排除在外,若有使用,视为大逆。流传于世的龙纹瓷器中,一般绘有五爪龙纹饰的瓷器为官窑所制,绘有四爪龙或三爪龙纹饰的瓷器为民窑所制。龙纹饰中尤以云龙纹最为普遍。我国古代有“云从龙”之说:“云行天空,亦即为天”,“龙之往返,祥云相随”。云龙纹饰有“飞龙在天”的画意,是吉祥纹饰,大受人们的偏爱(图3清青花过墙云龙纹盘)。

四、瓷器中的龙纹饰的变化
元代瓷器龙纹饰,有双角和独角之分,颈细而身瘦,常见为三爪龙和四爪龙,龙纹气势凶猛是为特色。明代至洪武,龙的气势不如元代凶悍,出现五爪龙,但是以四爪龙和三爪龙多见,云龙纹的流云的云脚较短。永乐朝的龙纹,龙身较肥,有三爪龙和四爪龙及五爪龙。明宣德朝,夔龙(香草龙)纹开始产生,海水云龙纹大量运用,一般龙纹显得豪放而粗重,改变了永乐朝的纤细风格,突显龙的凶狠。弘治朝的龙纹在瓷器上广为采用,以六龙和九龙的群体龙纹出现,一种带有翅膀的飞翼龙始现。嘉靖朝的龙纹,有不同于前朝的纹样出现,正面龙、螭虎龙和团龙纹是为新创,在瓷器上大量运用。万历朝的龙纹改变不明显,仅表现为龙身的鳞成锯齿形。明代晚期民窑青花团螭龙纹,为我国古代传说中类似蛟龙一类的神奇动物。一般可轻松辨认出螭龙的眼鼻、身躯和爪掌。团螭纹饰,只剩下身躯的圆圈圈,以及被抽象化了的螭龙的眼鼻和爪掌。这样的画法,简化了螭龙的王威与怪异的面目,代之以贴近百姓的生动抽象的圆形装饰图案。清代顺治朝的龙纹,体现的是神秘感,以朵云行龙的纹饰居多,祥云分别隐罩着龙的身躯,只隐约露出龙的首、身、尾。康熙朝瓷器所绘的龙纹,龙的头部较突出,龙的身躯较短且粗笨,龙须怒放,额头可见刻意绘写的“王”字,龙鳞排成八字形状。官窑器为五爪龙,民窑器为四爪龙居多。雍正朝创立过墙云龙纹饰,过墙云龙盘由外向内绘一条腾飞的云龙,盘内绘龙的头、身躯和前两足,数朵祥云相随四周,龙身经盘外壁延伸到内壁,外壁相连龙的后半身躯、两足和龙尾,龙身也有数朵祥云环绕。因该盘的龙身由外壁向内壁伸展,过壁又被称为过墙,因此又称之为“过墙云龙”。青花云龙盘画面构图简约,气势磅礴。白中略带青的底色釉构成青朗的天空,运用勾勒平涂画法绘成的浅蓝色调的一条蛟龙,破云而出,咆哮于朵朵祥云之间,透现出龙之精神的强大震撼力。乾隆朝瓷器龙纹,一般绘着巨角低额的龙头,龙的颈部毛发多而飘逸。光绪朝龙纹和其代发展运势同步,一副老态龙钟的景象,龙须下垂是最大的特点(图4清青花夔龙纹杯)。
龙图腾,是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作为“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要以“龙行九天”气势,发扬龙的昂扬奋发、一飞冲天的精神,把“龙”的文化世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