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杂志

“断头将军”陈中柱创办的《新群报》

3月24日下午,泰州市集报协会副会长周正金、兴化市陈堡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时庆涛、兴化市作家协会陈堡草荡分会副主席周信学等一行四人专程来高邮参观交流。他们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一睹著名抗战英雄陈中柱在泰州创办的《新群报》。

“断头将军”陈中柱创办的《新群报》


这份报纸是我于多年前在某收藏网站购得,惭愧的是这些年来只是把它当作一份普通的江苏民国报纸来收藏,算作我的一个报纸新品种而已。几年前,泰州收藏界的好友周正金跟我提过一次,问我有没有收藏过《新群报》。记得当时我感觉可能有这份报,也表示找后告诉他,可因为事情多,很快就忘到一边了。
我们省内的一帮志同道合的书报刊收藏人建有一个“江苏书报刊收藏群”,我经常在群内发一些早期报刊供大家欣赏点评。3月20日左右,我在群中继续发了一些江苏民国报纸图片后,周正金再次跟我谈及找找《新群报》的事。
这次我不再含糊,马上停下手中的事情翻报纸,时间不长,很快就把《新群报》从故纸堆中找了出来。印象没有错,果真是周正金惦记着的那份报纸!发到收藏群后,周正金一口肯定地对我说,要找的就是它!到这个时候,我才开始查资料补课,才初步弄清《新群报》的来历。原来这份报纸是抗战时期著名的“断头将军”陈中柱在泰州创办的,是一份泰州地区的抗战爱国报纸,较为稀有。第二天,周正金联系我,说陈中柱将军牺牲地一兴化市陈堡镇的几位文史研究者想来高邮一睹《新群报》真颜。
3月24日下午,周正金陪同兴化市陈堡镇的时庆涛、周信学等专程来寒舍,我和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马广元热情接待了他们。时庆涛等不仅看到了我收藏的这份《新群报》,还亲手抚摸翻阅,大家都很激动,因为他们为找《新群报》却多年未果,没想到这次在高邮找到了。我们在一起围绕这份极有来历的报纸交流,谈到创办背景,也谈到后世影响。
为了方便这几位文史研究者来研究,我特地到广告公司扫描了高清图片发给他们,也算为挖掘陈中柱将军的红色抗战历程尽一份书报刊收藏爱好者的力量。
《新群报》的创办人陈中柱将军于1930年从黄埔军校结业,曾参加著名的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1941年初,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李长江公开叛变,投靠日寇。而身为鲁苏皖边区游击第四纵队司令的陈中柱将军拒绝同流合污,率部秘密撤出泰州,在泰兴、兴化等地坚持抗日。1941年6月,陈中柱部遭日伪军多路围攻,退至兴化武家泽(今兴化市陈堡镇武泽村)一带,在突围时身中六弹,壮烈牺牲,年仅35岁。
日军打扫战场时,发现陈中柱将军的尸体,便割下头颅带回泰州邀功。陈中柱夫人王志芳悲痛万分,不顾身怀六甲,勇敢地闯入泰州日军司令部讨要将军的头颅。泰州日军独立混成十三旅团长敬佩陈中柱将军的忠勇,也佩服将军夫人王志芳为夫独闯虎口的胆识,没有为难王志芳,终使一代抗日名将得以全尸安葬。
为纪念“无头将军”陈中柱,兴化市陈堡镇人民政府在将军牺牲地立碑,并建有陈中柱将军史料陈列室。1987年,江苏省人民政府追认陈中柱为革命烈士,其遗体也由泰州迁葬到盐城市烈士陵园。陈中柱将军的家乡建湖县人民政府将草堰初级中学命名为“草堰口中柱初级中学”,同时设立陈中柱史料陈列室。
仅仅隔了一天,一起来邮的周信学首先撰写了《追寻民国<新群报>,拜见高邮朱军华会长》的消息,并在他所在的兴化市作家协会陈堡草荡分会的公众号发布。
接着,时庆涛于3月31日分别在“陈堡草荡”公众号、盐城的新苏北网刊发文章《<新群报>小考》,在“人文泰州”公众号刊发《高邮发现“断头将军”陈中柱创办的<新群报>》消息。
4月4日的《泰州日报》,4月6日的《泰州晚报》又分别刊发新闻稿《陈中柱烈士创办的<新群报>在高邮发现》。
此外,泰州新闻网、兴化新闻网、靖江网、泰州广播电台等媒体纷纷也刊发消息。一份我原本以为很普通的报纸,竟被泰州的几位文史爱好者深入研究后,接连发表了新闻稿和研究文章,并受到陈中柱烈士创办《新群报》所在地泰州、烈士牺牲地兴化、烈士家乡盐城的众多媒体的关注。远在澳大利亚的陈中柱烈士的女儿陈璞获知消息后,同样激动不已,也非常高兴。年已88岁高龄的陈璞老人在微信中对时庆涛说:“真想不到今生能见到《新群报》的真面目。谢谢了!记得大约是在1940年,我曾随父亲在泰州参观过新苏中学和新群报社。随行人员有段公干,我妈妈还在学校的座位上坐过,至今仍有印象。回国后,我定会去的。”

“断头将军”陈中柱创办的《新群报》


据曾在《新群报》工作过的沈芷痕老人于1995年在台北市《盐城月刊》上撰文介绍,陈中柱是一位儒将,非常重视抗日宣传,一直想办份报纸。1940年10月1日,《新群报》在泰县(今泰州)东街教育局旧址创刊,发行部在堂子后街,陈中柱亲自题写报头,并兼任社长。他还聘请孙挺宇为主笔,孙公任和沈芷痕负责报纸编辑和发行等。
我收藏的这份《新群报》出版于1941年1月17日,离后来陈中柱将军英勇为国捐躯仅有四个多月。此时,这份原本普通的《新群报》在我的眼里已完美变身,成为我的抗战史料中的一件重要藏品。
我静心收藏抗战老报刊30多年,藏品丰富,珍品众多,还建有苏中抗战老报馆,也出过《老报纸记录的抗战》书籍。同时,我也意识到我的老报刊收藏重藏品轻研究的缺陷,将来我一定要在研究报刊方面多下功夫,要把手中珍贵藏品的历史价值真正挖掘利用起来,为新时代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努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