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城记忆”——高邮文献史科精品收藏展在汪曾祺纪念馆开展

市收藏家协会会长王兆宏(中)、扬州市收藏协会顾问丁东民(左)、
高邮市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姜文定(右)在展览现场留影
10月6日起,由扬州市收藏协会、扬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高邮市文旅集团、高邮市文联、高邮市档案馆联合主办、高邮市收藏家协会等单位协办的“邮城记忆——高邮文献史料精品收藏展”在汪曾祺纪念馆负一楼展厅开展,所有展品均由扬州吾城记城市记忆馆馆长、扬州地方史料收藏家陈坚提供。
在这次展览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刻本《高邮州志》《续增高邮州志》两本古籍,对于高邮文史研究面言,这两本志书有着格外重要的史料价值。在这两本志书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清代高邮的境况,含有高邮州境全图、高邮运河图,以及高邮境内文游台、
州署的图景等。从这些图景中能看出,高邮当时就有专门治理运河等河道的衙门,叫做扬河厅署。除了图案,厚厚两本的州志,也用文字记载了清代高邮的各种风土人情等,非常详尽。
古有秦少游,近有汪曾祺。高邮是中国文学之乡,诞生了很多文学家。李必恒、陈造、左桢、贾国维等,这些高邮历史文人的名声虽响,可惜如今可见的诗文非常罕见。而在这次展览中,他们每个人的作品集都有展出,十分稀有。
展览中还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邮商业合同契约书、工商业联合会史料、高邮所辖各区供销合作社社员史料、高邮建筑搬运饮食服务等行业史料、高邮工商登记史料等,
可以较为完整地了解当时高邮的工商业状况。

文化学者来延庆(左2)在现场翻阅高邮师范首届毕业生纪念册(左1为陈坚)
在这批展品中,还有一张黑白照片,拍摄于1954年1月。这是高邮师范首届毕业生的
合影,他们即将离开学校,前往更多学校任教。与之配套的,还有一本笔记本,上面不仅有师范老师们的留言,更有很多同学的签名。
展览中有几份1948年出版的《人民报》。在《人民报》发展历程中,高邮占有重要的地位。解放战争期间,《人民报》报社由乡下移至兴化城,有些同志思想上认为进入城市,报纸不能再有“土气”了,不然就吃不开,这样弄得办报为工农的方针产生了动播。这种情况到了高邮才明确提出仍然以区乡干部为主要对象,为工农大众服务。
这场展览,从各方面解读高邮的历史,颇有看点。著名文史学者朱延庆、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勇刚等都对其中的许多展品进行了深入解读和频频赞许。
(朱军华供稿)

展览现场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