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杂志

“节孝”牌坊碑刻

陶瓷杂件委员会 陈斌

朋友发来微信告知,扬州近郊某处欲拆迁的地方,一户人家有一块祖传下来的石刻想要转让,于是欣然前往。
到了现场一看,院子的一个角落有一块1米5左右的白石板,约有40多公分宽。上面清晰的刻着“节孝”两个大字,其它的字迹有点模糊,斑驳难辨。于是拿了一瓶水浇了上去。中间石牌上刻有“圣旨旌表”的阴文。看来是皇帝赐封的,旁边还有许多带有“高邮”的字样。初步确定这是一座高邮节孝牌坊中的刻石。既然是高邮的,那么就有必要把它弄回去好好的研究一下。(作为高邮市收藏家协会的一名老会员,把流落在异地的高邮文史物件带回家,这点意识还是有的。)一切顺利,装车打包,搬运回家。
牌坊,简称坊,类似于牌楼,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建筑类型。据了解这一类牌坊的树立,首先是由地方政府逐级上报给朝廷,最后由皇帝审定颁布“圣旨”旌表建坊,因此节孝牌坊上才带有“圣旨”两字。
牌坊往往建在陵墓、祠堂、衙署、园林等处,共至是官街旁、里坊间、大路口。作为一种标志,起着褒奖教育、炫耀标榜、纪念追思的作用。过往士绅官员,无论是骑马坐轿经过牌坊时须下来步行,也是对“圣旨旌表”背后主人翁的一种尊重。
高邮过去就有很多座牌坊。著名作家汪曾祺在《牌坊——故乡杂忆》一文中,就提到臭河边的南岸有三座贞节牌坊。三座牌坊大小、高矮、式样差不多,好像三姊妹。在东后街相隔不远,原来也有两座清代建造的百岁牌坊和贞节牌坊。
一座牌坊就是一段历史或一曲幽怨的唱词。那么这块牌坊石刻属于谁?为何能获此殊荣呢?尽管好多字迹已经斑驳难辨了,还是希望能把她背后的故事了解清楚。
首先和圈里的同行们一起交流分享,然后上网检索资料、并且向“高邮姓氏文化研究会”的秘书长王庆山请教。这块牌坊石刻上面的文字以及背后的故事,慢慢的清晰起来。
聚焦这块光绪23年奉旨竖立的牌坊,上面所刻绘的官员是:江苏学政瞿鸿機、江宁布政使司赵舒翘、高邮州知府沈锡进、高邮州知州钱锡赏、高邮学政王同德、高邮训导陈宗燧。那么是为何人所立的牌坊呢?原碑刻的零星模糊的文字难以成句。因为有准确的纪年可考——光绪二十三年。于是查阅了《高邮州志》,其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光绪二十三年请旌贞孝一名 施贞女名元懿父安年女十八岁时 父母均故 女独营丧矢志守贞抚领两弟完娶 祖产三十亩保守无缺 时年七十岁。这名叫施元懿的女子是高邮州当年唯一请旌贞孝的孝女。因而基本可以确定,这块“节孝”碑刻是属于光绪帝表彰施元懿所立牌坊的一部分。
这几天,我也走访了一些年长者。据一些老人们回忆,高邮北乡曾经有过牌坊。后来不知何时悄悄地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了。是毁于战火?还是没能逃过1931年的那场大水?期待着我们进一步的研究。然而这块“节孝”牌坊碑刻本身就是古时妇女忠贞孝义的一种象征,今天对于我们研究古时礼教仍然具有较高的的参考价值。

“节孝”牌坊碑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