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民俗花钱
北区委员会 卢太平
岁月如梭,记得我外公去世前,给了我一个小木盒子,当时我就打开了,看到里面有些钱币,还有一些零碎的东西,最令我喜欢的几枚大一点的钱币——“花钱”。
一枚“长命富贵”背、龟、鹤、鹿、蛛,直径约35毫米,另一枚“驱邪降福”背钟馗镇邪,直径约53毫米。苏炉万孔“花钱”。这几枚钱币都是吉语钱,永保平安,长命富贵的花钱,当时我问了一下外公:“这些钱币从何而来”?他告诉我这些钱币也是他父辈传下来,我感到我很荣幸,得到外公的传承,给我的收藏增添了传世藏品、每每拿到这几枚钱币,就会想起了外公给予的寄托,这也是每位长辈对晚辈的情思,是我们大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良传统美德。
另外我把”花钱”简单地介绍下,花钱旧称花泉、民俗钱币、厌胜钱、压胜钱等。除古代官铸的正式的流通钱之外,还有一种非正式行用的钱币(类似今天的纪念币)。它们虽然被铸造成钱币的形状,但却不能行使货币的职能,这就是厌胜钱。压胜钱是货币文化的衍生物,不具备货币的职能。它从中国古代金属铸币中分离出来,有其特殊的社会功用。最早记载压胜钱及其名称由来是北宋,南宋时期,当时叫“玩钱”“绘钱”画钱“民俗钱”等名称。到了现代特别进入了21世纪;随着对压胜钱领域的研究,我们赋予各类压胜钱一个统一的名称——“民俗花钱”简称“花钱”。
花钱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目前公认最早期的花钱出现在汉代、汉代花钱穿口皆作菱形,在当时是作佩戴之用。唐五代十国时期花钱数量有所增加,形制有所变化;到了宋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宋代花钱数量和种类增多的同时、形式也日渐复杂,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辽代流行“千秋万岁”“皇帝万岁”等吉语花钱,元代流行张天师花钱,当时也出现了多种寺观供养钱、多为寺观所铸,分发给香客的,作为香客礼佛的供品,在明代云南,贵州地区出现很多具有少数民族风格的花钱,清代花钱铸造进入了鼎盛时期,各种花钱云炉、川炉、贵炉、苏炉便是最好的印证。
收藏应该是拥有,而不是简单的占有,收藏是对美的发掘,而不是对物的虐掠,能够感受和体味古物深厚历史文化的内在美的本质;才是真正宽义上的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