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眼即拥有
钟表委员会蔡玉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收藏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生活的哲学。李清照在她的《金石录后序》中写道:“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这段话不仅揭示了收藏世界的无常,也表达了对收藏行为的深刻思考。
收藏确实容易让人痴迷,正如俗话所说,“不痴不迷难以收藏”。初入收藏领域的人往往怀着一颗迫切的心,渴望将心仪的物品收入囊中,甚至梦想着拥有世间所有的宝藏。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宝藏有限,而欲望无穷,这种矛盾往往导致收藏者感到焦虑和失落。
经常跑一线的朋友,谁的心中都有几件那些个买不下来的“硬货”。就是俗称的“骨头”、“钉子”、“老窝子”。一句玩笑话:“求之不得让你辗转反侧”的精品。
二十多年前刚从单位下岗,整天没什么事儿。自己琢磨还是出去铲铲地皮、收收货吧。一是为了解决温饱,生活所需。二是为了自己的收藏兴趣。那时候出去收货,每天都有收获。在这家还在看着东西,其他人家就开始在家里面翻箱倒柜的把老物件找出来,等着你过去了。哪像现在民间资源几尽枯竭,一线收货“空军”变成常态。若是今天挣个三五百的,就已经很知足了。纵然是这样,每天还是有许多人愿意去一线收货。毕竟比在工厂里面剪线头、打螺丝要轻松得多,而且挣的还不比死工资少。
话说那一年的夏天,刚从一户人家门里走出来。手里提着一只缺了半边耳朵的嫁妆瓶,迎面碰上一个老同志。
“这不是那个谁谁谁吗?原来我们一个单位的—棉麻公司的,你现在也玩这个呀”?
“对啊,对啊”。好巧不巧,碰到原单位的老同事了。原来他们家也住在这个大杂院里。
“那既然来了,那就到我家坐坐吧”。
于是我跟着我同事来到了他们家。一个大户人家的宅子,现在住了几户人家。同事他们老两口住在第二进院子朝东的三间厢房里。屋子不大,但收拾的整整齐齐。
入座以后聊了聊离开单位后的各自情况。又说了一些单位上大家都了解的人和事。“你玩这个多长时间了”?话锋一转同事询问起了我的收藏经历。“你稍坐一会儿”。说完这话他转身去了里屋。等他再出来的时候,手上赫然多了一件用枕巾包裹的物件。看着那个形状不用打开就可以看出是一只碗。
“让你看看,家里传下来的。原来还有不少,包括这个宅子都是我们家的祖上的”
同事一边诉说他显赫的身世,一边打开了包裹的枕巾。
这是一件清光绪粉彩云龙纹大碗,口径差不多20.5公分,保存基本良好。底款青花“大清光绪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仔细看这只碗造型端庄敦实,敞口,弧壁,深腹,圈足。白釉为地,口沿以黄色为底绘白、蓝、红、绿回纹为饰,象征以正黄旗为主的满八旗和绿营维护的江山一统。外壁绘粉彩赶珠龙纹,设色鲜妍淡雅,龙身红彩勾填,鳞片清晰,红色鬃毛飞扬,身形虬曲矫健。颈部绘一圈浅绿海水波涛纹,承托着龙腾盛世的美好愿景。这只碗纹饰为晚清御瓷标准制式品种,绘画精细,色彩鲜艳,彩饰保存完好,是为光绪官窑之上佳者。
“愿意出让吗”?我灿灿的问。
“孩子不让卖的,因为是原来单位的老同事,所以让你看看”。说完这句话就准备用枕巾包上碗拿起来。
“别慌别慌,让我拍几张照片吧”!
一阵折腾,转眼到了饭点。我想请同事出去吃个饭,再做做思想工作,看看能不能割爱?
“孩子不让卖”,同事说的很坚决。
没有办法,只有道了个别,从同事家走了出来。出了门,不禁长吁短叹,感慨万千。
马未都先生曾经说过:“天下宝物买不尽,过我眼者即我有。”这句话点明了收藏的真谛。收藏不仅仅是占有,更是一种体验和欣赏。今天有幸目睹一件珍贵的文物,无论是短暂的片刻还是长久的拥有,那份震撼和感动已经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收藏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并不需要真正拥有它,只需要欣赏它、理解它,就已经足够了。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提到:“物必传世,钱享后人。”这提醒我们,真正值得收藏的,不仅仅是物质本身,更是它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过眼即拥有,在收藏的道路上,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平和的心,享受收藏带来的乐趣,而不是被占有欲所驱使。我们应该意识到,真正的收藏不是对物质的占有,而是对知识和文化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