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动态

【访谈】看看集邮专家们对高邮邮文化的看法…

让中国集邮家博物馆成为青少年的大课堂

——访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常务理事、会士 田润德

【访谈】看看集邮专家们对高邮邮文化的看法…

   80岁的田润德,“邮龄”已有70年,现为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常务理事、会士,撰写主编17本集邮相关著作,编组46本集邮册,是我国集邮届泰斗级的人物。28日,田润德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今年是田老第三次来高邮,谈到高邮的变化,田老颇为吃惊。“我是27日晚从西安赶到高邮的,抵达时高邮城区已经灯火通明,我坐在车里看着道路两旁的建筑真是既熟悉又陌生,高邮的变化之大真是让人惊讶!”

   田老长期从事青少年教育工作,曾在团中央和西安团市委工作过。对于如何向青少年普及丰富的集邮知识,田老说:“邮票是先进文化的缩影、国家的名片、时代的印记、历史的见证,也是知识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中国集邮家博物馆更是代表了新时代中国特色集邮文化,在全球集邮界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田老希望高邮市委市政府将中国集邮家博物馆打造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基地以及青少年教育活动基地,有计划地组织青少年到博物馆学习,让中国集邮家博物馆成为青少年的大课堂。

高邮在宣传推广集邮文化方面值得学习

——访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士 田润普

【访谈】看看集邮专家们对高邮邮文化的看法…

   27日晚,记者见到来邮参加第八届中国邮文化节开幕式的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士田润普时,他正在房间里认真阅读由我市集邮协会主办的新一期“盂城邮花”特刊。翻阅着散发油墨香味的刊物,这位今年已经80高龄的老“邮迷”无比欣羡地表示:“虽然这些年我们大庆的集邮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高邮比起来,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高邮在宣传和推广集邮文化知识方面值得我们好好地加以学习。”

   田润普告诉记者,他出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虽然一次都没有来过高邮,但早已通过集邮界同行的描述知晓“高邮”这个名字。此次应组委会的邀请,来这里参加第八届中国邮文化节,更是亲身体验到了这座中国两千多个县市中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的独特魅力。“那一处处典雅而古朴的民居建筑,一条条清澈的河流穿城而过,无不让人心旷神怡。”田润普说。

   田润普表示,这次来高邮,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高邮党委政府对邮文化氛围的营造,已深入到这座城市的骨髓之中。从对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盂城驿的保护修缮到连续举办多届中国邮文化节,再到成立民间组织“五一”集邮协会,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都将邮文化发展成了高邮的“标志性”文化特色之一。“尤其是现在高邮又成功筹建了中国集邮家博物馆,为集邮知识走向大众、走向基层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田润普坦言,高邮在发展邮文化方面的一系列成功做法,都给了他许多启发。此次参加邮文化节,他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与高邮的领导多交流,求取更多“真经”,发展家乡的集邮事业。

希望高邮成为集邮文化研究发展的学术中心

——访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士、亚洲集邮联合会邮展评审员 寇磊

【访谈】看看集邮专家们对高邮邮文化的看法…

   “我是初次来高邮参加活动,本来2013年准备来高邮一游,可惜临时有事,与高邮擦肩而过。虽然未能成行,但在我心里,高邮也是我的老朋友。一直想来看看盂城驿,逛逛‘东方邮都’”。27日下午,专程来邮参加第八届中国邮文化节的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士、亚洲集邮联合会邮展评审员寇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高兴地说。

   寇磊告诉记者,他7岁时接触邮票并开始收集,经常把家里给他的早餐费和零用钱省下来购买邮票。由于父母都是军人,受家庭影响,他的集邮方向主要是军邮。在中学期间,他编组的《交通工具》《动物》两部专题邮集获得深圳市青少年类邮展二等奖;2001年,他编组的邮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邮政(1945-1954)》在南京全国邮展荣获大金奖加特别奖,并在泰国世界邮展荣获金奖。

   谈起成为集邮家的成功之道,寇磊认为虚心好学和舍得投入是最重要的两点。他告诉记者,他的书房里摆满了集邮书,一有时间就手不释卷阅读集邮书籍。对集邮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他总是虚心向长者、专家请教。他还透露,为了得到一枚捷克斯洛伐克军官从朝鲜板门店寄往家中的实寄封,他花了5000美元从香港收藏家手中买下。

   “这次来高邮,可以看出高邮市委市政府对集邮事业相当重视,希望市委市政府继续关注和支持集邮事业,并给予集邮学术研究方面更多的重视,让高邮成为集邮文化研究发展的学术中心。”寇磊说。

高邮浓厚的邮文化氛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访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士、新中国普票研究专家 李秋实

【访谈】看看集邮专家们对高邮邮文化的看法…

   “虽然我是第一次来高邮,但这里漂亮的街景和浓厚的邮文化氛围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非常喜欢这座‘东方邮都’。”27日下午,来邮参加第八届中国邮文化节的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士、新中国普票研究专家李秋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开心地说。

李秋实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已在集邮世界沉浮多年的他,受到了已故集邮家马任全先生一部著作的启发,开始正式研究并收集中国普票。此后的30多年间,他一直专攻此领域。1989年,由他主编的《中国普通邮票(1950—1954)》邮集,在黑龙江省集邮展览上获得一等奖,同年10月在北京全国邮展上获得银奖;2016年,由他编著的《中国普通邮票图鉴(1950—2013)》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填补了中国普票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

   在谈到集邮爱好者如何才能在集邮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时,李秋实认为,首先在集邮的初始阶段就要选准方向,确定自己心中想要发展的专题,这样才能不走弯路;其次,想要在某一专题上研究出成果,必须尽可能多地占有与这个专题相关的所有材料,这样才能好中选优、优中选精;再者就是要潜心研究、孜孜以求,不轻言放弃。

“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如今喜欢集邮的人已越来越少,但我相信,只要能够持续得到像高邮党委政府领导这样的支持,有高邮集邮爱好者这样的一贯坚持,中国的集邮事业一定会健康良好地发展下去。”李秋实充满信心地表示。

高邮为中国集邮界作出了很大贡献

——访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士、福建省集邮协会常务理事 魏文彬

【访谈】看看集邮专家们对高邮邮文化的看法…

“2013年,我作为嘉宾,应邀参加第六届中国邮文化节的开幕式。今天,我又以嘉宾身份来邮参加第八届中国邮文化节。这对于一名有着几十年集邮经历的老邮迷来说,是多么大的自豪与荣幸!”在28日第八届中国邮文化节开幕式上,记者采访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士、福建省集邮协会常务理事魏文彬时,他用这样一段话表达了内心的激动之情。

魏文彬告诉记者,2013年的首次高邮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一届邮文化节期间,他第一次走进了心中向往已久的古盂城驿站,领略到了高邮那份独特的邮文化风采与魅力,真实地感受到了高邮作为“东方邮都”当之无愧。也因为有了这份深厚的情缘,使得他在这些年里,一直对高邮难以忘怀。此后,高邮对外发布即将筹建中国集邮家博物馆的消息,担任中国集邮家博物馆筹备组组长的倪文才更是登门拜访,向其征集入馆展品,这让魏文彬再次萌生了来高邮走一趟的想法。“不久前,当我带着自己珍藏多年的邮品,来到高邮盂城驿边的中国集邮家博物馆筹备组,并在组长倪文才的带领下参观了尚在建设中的中国集邮家博物馆后,心中激动不已,我为当地领导能够如此重视集邮文化事业的发展而开心,更对高邮为中国集邮界作出的重大贡献而高兴。”魏文彬说。

采访中,魏文彬还表示,尽管自己在集邮界已是一名“老兵”,但对许多集邮专科领域仍不太熟悉,此次高邮举办第八届中国邮文化节,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士汇聚一堂,他希望能借此良机,与高邮各界集邮人士多接触、多交流、多学习。

让历史传承和现代集邮文化交相辉映

——访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士赵建

【访谈】看看集邮专家们对高邮邮文化的看法…

“这是我第二次来邮城,昨晚抵达高邮后,我和几个好友观赏了高邮的夜景,今天早上又参观了盂城驿景区。让我感到惊奇的是,高邮可以将历史文化保护和现代城市建设结合得这么好,既有古色古香又有高楼林立,让人流连忘返呀!” 28日下午,专程来邮参加第八届中国邮文化节的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士赵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自己的集邮方法是先选择一个著名景区,然后再收集与之相关的邮品,所以经常在全国各地跑。即使去过很多风景优美或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但高邮古老的驿站和浓厚的邮文化氛围仍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赵建告诉记者,他的集邮专题是清末民初的邮政用品,主要是明信片,他的集邮册《清代邮政用品1877—1911》获得过圣彼得堡和洛阳世界邮展的金奖,另一部邮集《中国邮资明信片1912—1931》分别在无锡亚洲邮展和曼谷世界邮展上获得大镀金奖。去年他更是将耗费了几年心血编著而成的集邮书册《游览庐山》捐赠给了中国集邮家博物馆。

赵建建议,高邮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既要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让城市发展,更要在城市发展中对历史文化这些宝贵财富予以更多保护,从而真正成为历史传承和现代集邮文化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