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智慧
王兆宏
很早就听说镇江有一个古玩市场,在银 山门。2000年春天的一个星期六,终于寻了 个机会去逛逛了。那天天气非常好,阳光灿 烂、万里无云,心情也非常好,大伙都兴致 高昂。
大约上午九点半,我们到了镇江银山门 古玩市场,停好车后,我与同行一起进入了 古玩市场。当时有几十个古玩地摊,摆地摊 的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地摊上的东西,林 林总总、真真假假很有意思;不知不觉我逛 到了一个地摊前,看了一下地摊上的东西, 虽然没有彳艮高档的东西,但是还看到一些有 年头的老物件,我便停住了脚步,细细观察 起来。摆地摊的是一位40岁上下的摊主,大 约170的个头,留着一个八字胡子,看上去颇 机灵,见我驻足,立即问我:“是否看上什 么东西,拿给你看看? ”我一听摊主口音好 像是淮安人,便问他:“是不是淮安的? ” 摊主说:“你怎么知道? ”我和摊主开了个 玩笑:“玩古玩的就要有一定的识别能力” 摊主旋即哈哈大笑。我又说:“听你说话 的口音,好像是淮安人“ o摊主说:“你猜 得太准了,我确实是淮安人“ 。
我与摊主正在闲聊时,发现摊子上有一 个比较有意思的东西,我让他拿给我看看, 我拿着这个东西问他:“你知不知道这个是 干嘛用的? ”摊主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我 猜测摊主不知道这个东西的作用,我让他卖 给我,他也不会和我要高价,我就问:“这 个东西要多少钱“?摊主说:“你给一百元 吧” o我说:“我给你个发财数八十元” 。 这时摊主看似为难地说:“这东西虽然年代 不算长,但也是个老件,我虽不知道是干什 么用的,但一百元的要价绝对不高,你就不 要还价了。”我说:“你想想,古玩市场哪 有不还价的? “听我这么一说,他也就答应着卖给我了。

付完钱,我拿到了东西,摊主又追问这 东西究竟是干什么用的,他说:“现在东西 已经是你的,我也想涨点知识,能不能告诉 我一下? ”我说:“好!我讲给你听听,年 纪轻一点的人估计大多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我们苏中里下河地区,田野溪流很多。在上 世纪70年代以前,用木制水车车水灌田,是 一年中常见的农活。这个物件就是插在人力 水车轴头上的,用来计时、计量的器具。我 们中国的农民有很高的智慧,当时,踩人力 水车是比较辛苦的,需要两组人轮流踩水车, 小水车每组两人,大水车每组四人,为了防 止有些人偷工偷懒,上去踩水车的时间不长 就要休息,会产生矛盾,更为了公平公正、 合理高效地分配劳动力,农民伯伯们就用自 己的智慧发明了这个水车计量器(过去叫水 车筹),将水车计量器绕多少圈线,一律平 等,线转完了就换另一组人,让偷懒的人也 得不到便宜,减少了很多矛盾;这个计量器 既可计量又可计时,真是一举多得。“
不知不觉,摊点边上已经围上来了几十 个人听我讲,有蹲着的、站着的,依依靠靠 的,都听得很入神。我继续说:“过去这个 东西一般是铁匠打出来的,但我手上这个东 西是白铜做的,是铜匠制造出来的,因为铁质的容易上锈腐蚀坏了,现在存世量不多, 基本上看不到了,这个东西是白铜的,当时 的铜匠用了铜、镣铁、锡等材料混合制造出 来的,不容易上锈,至今保存完好。这个东 西目前留在市面上流传的不多,有一定的研 究、纪念价值。”
摊主听了,八字胡一撇,遗憾地咕哝 着:“你要是早点讲给我听,我就不卖给你 ”众人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仔细想 想:这个小东西虽然做得不是很精细,但是 反映了过去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在当时科 学不发达的情况下,这个计量器的出现,真 正使农民踩水车灌溉农田做到了公平、公正、 合理,反映劳动人民真正会动脑筋。
水车历史悠久,相传龙骨水车始于东 汉,到三国时有改进。唐宋以来在农田灌溉, 排水及运河供水中使用最为普遍。水车是农 村最常见的提水灌溉农具,它由车壳、车 板、“羊蹄”、车头、“水冒落”、踏头、 车脚(“踏车”用)或辖拐(“牵车”用)
等木制机件构成,多以人力为动力,通过木 制车轮传动的原理将水上提的一种重要抗旱 机械。现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踩水车 似乎是翻老黄历了,但自古以来,人类文明 所有的智慧归根结底都来源于农民和他们所 从事的农耕活动,他们的智慧是书本上学不 来的,而是他们长期以来总结的经验以及摸 索出来的规律。所以我们应当不忘当年老辈 人的勤劳智慧,这老黄历还有翻翻的必要。
“刊不优无名“(葛建亚语),办刊要 有精品意识,夕卜观要赏心悦目,内容要雅致 深邃,有广度,有深度。会刊优秀,协会才 能名扬。
高邮是中国集邮之乡,许多集邮协会的 会员也是收藏家协会会员,我们邮票委员会 将发挥邮的优势,努力出精品,积极支持办 好会刊。
祝愿《高邮收藏家》不负众望,办成精 品期刊,立足高邮,放眼世界,传播收藏文 化。
